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xiaolupa/1385980359-343549101.jpg)
圖片來源:zhishi.qinbei.com
本文亦刊於《行天宮通訊》201期(101年08月號)之心靈調色盤單元中在人與人的互動中,愈是親近的人往往愈不容易傳達內心真正的想法。比如我們想表達的是自己的關心,但對方接收到的卻常常是擔心、責備,不但對方感到被指責,我們也覺得很挫敗。因此,面對親近的人,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,用更有效的溝通方式,拉近彼此的距離。
曉玲(注)是兩個孩子的媽,跟丈夫兩人白手起家,一路走來家庭生活也算平順。目前大兒子志賢就讀高一,小兒子志光則念國二。曉玲告訴我,志賢從小就是個聰明的小孩,成績也都不錯,到國中畢業還維持全班前三名,並如願地考上了前三志願的高中。然而進高中後,志賢的成績開始往下滑落。曉玲對此感到十分著急,希望志賢能聽自己的話去補習,若是真有需要,也可以請家教,但志賢總是抗拒。
自認急性子的曉玲,為此與志賢起了幾次口角,曉玲甚至當著小兒子的面,罵志賢「自我放逐、不知進取,以後只有被淘汰的份」。雖然事後曉玲感到很後悔,自己怎麼會說出這麼重的話,但心裡也希望能藉此罵醒志賢。
其實,志賢並非沒想過補習與家教的可能,只是他覺得補習班的大班級教學模式,根本不適合自己的步調,而請家教會多花一筆錢,效果也未必明顯,還不如自己多花點時間好好看書。志賢認為媽媽在成績上給他很多壓力,或許媽媽放手不管,自己會表現得更好。志賢認為媽媽愈是要求他去補習、找家教,自己就覺得能力愈不被信任,愈想要證明給媽媽看。志賢說並沒有感受到媽媽的關心,只會覺得媽媽一直在責備他。母子之間的感情也因此受到影響。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xiaolupa/1385980360-1645743174.jpg)
圖片來源:xinhuanet.com
七種無效的互動方式
心理治療學門之中,有一個學派叫「現實治療」,這個學派在國外常被使用來作為增進親子與家庭關係。現實治療學派的創始人葛拉瑟就曾指出,親人間有七種破壞關係的互動方式,分別是批評、責備、抱怨、嘮叨、威脅、懲罰及利用獎賞來控制對方。即便我們的出發點是關心或愛,但當我們習慣用上述的方式跟另一方互動時,對方接受到的其實是自己不被我們所接納,常會抗拒我們的好意;就算對方順從我們的意思,照我們的期待走,心裡也常會覺得被壓抑。無論如何,長期來說都會傷害到彼此間的關係。
以曉玲而言,她關心志賢的前途,希望志賢在課業上為自己打算的初衷是不言可喻的。然而,她用批評的語氣、威脅的態度,指責志賢不去補習,便是一種墮落、自我放逐的行為。不管曉玲內心有再多的好意,對志賢而言,他接收到的就是母親對自己的否定。志賢甚至認為,媽媽對於功課的重視,遠比自己快不快樂更重要。曉玲覺得自己的好意被誤解,而志賢覺得自己不被重視。曉玲原本的關心美意,變成一種母子間彼此都受傷的雙輸局面。
事與願違的關愛方式
類似的爭執狀況也發生在月娥跟先生國華身上。
月娥的先生是別人眼中的好好先生,結婚十五年來兩人雖然偶有爭吵,但夫妻間感情還算融洽,唯一的女兒也乖巧懂事。而兩人都是公務員,經濟上亦算小康。不管從怎樣的標準來看,月娥的家庭都算幸福美滿。
不過月娥對先生仍然有些抱怨,主要的不滿就是先生不會拒絕別人。只要朋友一句話,就算是三更半夜,國華也會趕過去幫忙。月娥最受不了的,就是明明先生下班回家以後,已經累得癱在沙發上,朋友一通電話過來,國華還是不顧一切騎著機車就出去。月娥為這樣的事,不知與國華吵過多少次,甚至一氣之下,脫口而出:「你如果把身體搞壞了,以後你就自己照顧自己!」結果換來的,只有夫妻間更大的爭吵,以及日後兩人都將「國華與朋友往來」這件事,當成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地雷。
月娥表示,當自己的關心一直無法被先生接受的時候,會有一種憤怒感,覺得先生不重視身體,更不重視月娥的擔心。在偶然的機會下,月娥跟朋友聊天,聊起先生與朋友的狀況,又不免一陣火氣湧上心頭,朋友耐心聽完月娥的故事,問了月娥:「妳這麼生氣,究竟是為他好,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呢?」
月娥一開始還想辯駁只要先生聽她的話,自己也不會這麼生氣。然而當月娥試著靜下心來認真回想,每當先生拒絕自己的好意,還是執意赴朋友的邀約時,月娥除了擔心先生的身體外,更感受到一種不被重視的憤怒,好像先生在月娥與朋友之間做了選擇,而月娥總是被割捨掉的那一方。
月娥開始問自己:「如果我真的只是為他好、關心他的身體,怎麼會生那麼大的氣?如果我是為他好,應該是心疼,而不是指責,更不是威脅他『如果把身體搞壞了,以後自己照顧自己』。」月娥回想起在爭執中的自己,那付張牙舞爪的模樣,好像一股腦地想要扳倒先生,要先生聽自己的話,好像自己才是爭執中那個唯一對的一方。月娥愈想愈覺得不好意思,也感謝朋友可以仔細聆聽自己的故事,適時指出她的盲點,讓自己可以好好沉澱與先生的關係。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xiaolupa/1385980361-2446847727.jpg)
圖片來源:www.taopic.com
廿八歲的怡婷,是朋友眼中熱心公益的正直小姐,只要路見不平,一定仗義直言、拔刀相助,怡婷認為只要對的事情就應該堅持。但跟親密的對象相處時,怡婷常常會不自覺地把自己這種是非分明的價值觀加諸在對方身上,而造成關係的緊張。
例如:最近怡婷覺得男友小陳的上司太嚴苛,便強烈建議小陳應該轉換部門或乾脆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公司。小陳則認為目前公司內部氣氛不佳,不太可能轉換部門;在大環境景氣不佳的狀態下,要跳槽並不容易,跳槽後必須重新適應一群人也未必能一帆風順。
在一次對話中,怡婷直指小陳的保守心態讓他不斷被上司欺負,這樣下去也只有繼續被欺負的份。眼看著兩人間的氣氛,隨著怡婷批評性的言語而愈來愈緊張,小陳腦海中忽然閃過之前心理師好友所提到的,「改善溝通方式,可以從試著站在傾聽對方的立場做起」。小陳想起怡婷曾說過自己怎麼說也說不聽,於是便換個角度對怡婷說:「如果我是妳,遇到像我這樣不想改變現狀的人,說也說不聽,一定會很挫折。我相信妳一定很關心我,才會一直提醒我不要受氣。」怡婷很意外男友小陳沒有怒目相向,反而是回頭過來關注自己的感覺。
小陳接著表示:「或許我內心真正想做的是再跟上司好好溝通,不希望太早就放棄目前的職位,所以才對於轉換部門或跳槽感到意興闌珊。」怡婷聽到小陳說起已接收到自己的關心時,氣已經消了七、八分,然後小陳表示內心想要跟上司好好溝通的念頭,更讓怡婷覺得自己的好意沒有白費。
於是,小陳便和怡婷討論起要如何跟上司溝通,才能讓上司覺得被尊重而且可以改變原本嚴厲的態度。在這次對談中,小陳與怡婷感受到關係更加緊密,原本一場可能一觸即發的衝突,就在小陳善意的傾聽下化解,變成一場兩個人一起面對狀況、解決困難的共同課題。
七種增進關係的好習慣
對親人的關心就像心中的蓮花,需要被好好傳遞。從曉玲以及月娥的經驗中,我們看到她們對於孩子以及另一半的關心,由於害怕對方不接受而在表達上過度心急,造成接收訊息的另一方解讀成指責、威脅,最後導致關係的緊張。從曉玲與月娥的角度來看,原本的關心卻讓彼此都感到挫折,這是多麼可惜的事。
然而,在同樣面對互動關係中的緊張態勢,小陳卻能改變原有的防衛模式,站在對方的立場,傾聽怡婷的內心想法,並將內心的想法傳達給怡婷知道,不但化解了衝突,也讓彼此的關係更好。由此可知,在關係中好好站在對方的立場、傾聽對方的聲音,是改善關係的重要關鍵。無獨有偶,現實治療學派大師葛拉瑟也認為「傾聽」為人際關係中的核心,另外他還提出了關懷、支持、協助、鼓勵、信任及親近共七個好習慣,以建立親人間良好的溝通與互助關係。
俗話說:「十年修得同船渡,百年修得共枕眠。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難得的緣分,而跟親友間的關係更是得之不易的連結。如果遇到了與親友互動間的挫折,我們不妨可以為這段關係停下來想一想:「我在這段過程中,究竟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、希望對方聽從自己,還是真的為了對方好?」另外更可以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傾聽,運用七個上述互動的好習慣,幫助彼此的關係更加親密。
★注:本文中所有人物均為化名。
現實治療學派
由美國精神科醫師威廉‧葛拉瑟(William Glasser)所創立。葛拉瑟指出人類有五種主要的需求,分別是滿足生理的生存需求,以及愛與歸屬感、自由、權力感、樂趣與自由等四種心理需求,幸福即為這五種需求的平衡與滿足。換言之,人的困擾來自於上述需求的匱乏。
現實治療認為建立關係有傾聽、關懷等七種好習慣,而同時也存在批評、責備等七種破壞關係的壞習慣。現實治療的核心在於每個人能夠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為,改變則來自於我們願意為自己負責,並選擇有效的行動滿足我們內在的需求。因此,若一個人想要改善與親友的關係,便需要從本身做起,選擇拉近關係的好習慣,成為一種人際互動的正向循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