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存在的現象學
「我們對慾望,比對慾望的對象要愛得更多」(P342)
很像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說的,
對於愛情,我捫永遠分不清愛的是對方,還是對方給我們的感覺。
而前者是尼采對於慾望的解讀,
就像Epictetus所說的:
「我們不是被事情困擾,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」
把事情改成愛情、慾望,困擾改成喜愛、迷戀,
原來人的主觀認知解構,才是構成這個世界的要素
治療關係
在尼采跟布雷爾醫生的對話中,其實會有個從頭到尾的疑惑?
誰治療了誰?
在我諮商的經驗中,語言本身有其特性,
諮商師與當事人以其各自的現象世界去理解對方。
因此架構語言的經驗就會限制兩造的理解,
於此,諮商過程可以視為是各自基模失衡後欲求平衡的過程。
對諮商師來說,是理解當事人的語言,檢視自己的未竟事項。
對於帶著困擾求助的當事人,是面對自己的限制,為自己的選擇負責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存在主義,諮商師跟當事人是一同在進行一趟旅程,差別是在與一個有經驗的舵手帶領一個新手航過自己內心的黑暗。
那麼就結論來說,當走出諮商室之後,兩方都將從中受益。
治療過程中的焦慮
不管是「叔本華的眼淚」,還是「當尼采哭泣」都可以看到焦慮在諮商歷程中的力量。
就好像當尼采面質被認為擁有一切,卻對婚姻以及布入中年的布雷爾所說的,
「最好要有勇氣去改變你的信念,這要好上得太多太多。責任與忠實是膺品,是用來躲在其後的簾幕。自我解放意味的是一個神聖的不字,甚至是對責任。」(P380)
「毀掉婚姻,總好過被他所毀」(P381)
焦慮其實是副產品,一種徵候,(症狀是信差(P330)),提供訊號並引發內在欲以消除的動力,反映在行動上,就是決擇。
決擇本身沒有標準答案,但躲避在責任跟忠實之後,往往是悔恨跟遺憾....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